(贾鸥 实习学生记者 余璇 2010年12月09日 报道)


学生记者 刘万明 陈伟 周文 摄影
“只有充分实践、体会、思考,然后看书学习,接着再去实践、体会……不断地进行这样的过程,才能提高摄影的水平和能力”。12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宋焕成做客我校“文化艺术讲堂”,以这样的话语对自己的摄影生涯加以凝练。结合多年摄影教学及实践经验的心得与体悟,宋焕成在“农大风采”摄影大赛颁奖仪式开始前,与我校摄影爱好者们一同畅谈校园摄影,分享那些与捕捉美好有关的感触。校党委副书记张东军参加了本次活动。
宋焕成从事摄影创作多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北京摄影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北京高校摄影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可说起来,他当初并不是科班出身——他的本科专业是美术。良好的美术功底虽然使他在摄影创作构图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这却并不是他能走进摄影艺术殿堂的关键所在。摄影离不开实践,宋焕成也正是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入门、学习、思考钻研继而使摄影能力大有精进。
应该怎样去摄影?宋焕成认为,拍摄者应该用脑子去拍、带着思想去拍。首先,摄影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欣赏能力,唯有如此,才有能力为作品注入内涵和思想性;其次,摄影应该注重细节,力求完美。在他看来,大师和普通人的区别恰恰就在对于细节的关注程度上,普通人只拍大家都注意到的一般内容;而大师却能着眼细节,发现一般人所发现不了的东西,使自己的作品臻于极致和完美。
为了说明摄影中个性化创作的重要性,宋焕成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趁着酒意赋诗一首,但因读了崔颢的佳作《黄鹤楼》,觉得自己的题诗也不会超过崔颢那首诗的高度而作罢,还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焕成引申说,学习摄影前期也可以模仿他人的取景构图,但无论如何,融合个性化的创作才是精髓,“当你不如别人时,要么挖掘新角度,要么就回避。”
在与听众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摄影教学及实践经验的所悟所思后,宋焕成用幻灯为大家展示了他的风景及人物摄影作品,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引发大家阵阵惊叹。随后,针对“校园摄影”主题,宋焕成从校园风光、教授风采和精彩世界三个角度,结合多彩多姿的校园摄影作品,生动而具体地为大家讲述了校园摄影的特色拍摄方法运用和他在把握拍摄时机的经验与思考。
在谈到“到底是抓拍好还是摆拍好”这一敏感话题时,宋焕成坦言,拍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拍出的作品显得真、呈现完美。清华图书馆前的草坪照便是他“导演”的结果。为让画面更显自然,他特意在让几名同学三五成群或围坐或站,错落有致以帮助构图。“摄影师应该兼做导演。抓拍的效果更为自然,但当抓拍不到的时候,摄影师就应该将画面导演出自然的效果来。”而在拍摄清华标志校门的秋景图片的过程中,“脑中要装着照片最美的状态”是宋焕成得出的感悟。因为拍摄这张照片时,近景的设置完全是宋焕成“导演”的结果:为不使近景显得过于空荡,他特意摆放了一些盆景;由于落叶全被清扫,为了营造秋天黄叶飘飘的唯美精致,他装了一麻包的黄叶撒在树下。正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对于细节的精妙把握,才造就了一幅幅博得惊叹的摄影精品。
当大家还沉浸在他带来的多彩的校园摄影世界中流连忘返的时候,讲座便在宋焕成一声诚挚的感谢中结束了,大家以掌声回报这场与作品同样精彩的演讲。
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宁秋娅主持本次“文化艺术讲堂”,学校师生摄影爱好者听取了讲座。
(本消息转载自校新闻中心)
|